即墨古城楹联匾额赏析(四)

发布日期:2015-11-02 17:45:35        信息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3046
摘要:即墨之地考古证明,远在3000多年前,即墨属周朝统治时期,渔牧业与手工业生产已经较为发达。其时的即墨地区,东部山海竞秀,擅渔盐之利;西部平畴沃野,宜桑麻粮草。正是有田可以稼穑,有山可以牧猎,有海可以渔盐。

学宫东门楹联匾额


学宫东门匾额富甲海陬

富甲海陬

陬[释义]音zōu,意为“区域”。

【匾额赏析】

学宫东门侧重即墨古城商业文化,匾额“富甲海陬”紧扣这一主题,追溯即墨千年商都渊源。

即墨之地考古证明,远在3000多年前,即墨属周朝统治时期,渔牧业与手工业生产已经较为发达。其时的即墨地区,东部山海竞秀,擅渔盐之利;西部平畴沃野,宜桑麻粮草。正是有田可以稼穑,有山可以牧猎,有海可以渔盐。

齐灵公灭莱邑国之后,即墨之地正式纳入齐国版图。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史记·货值列传》又记载:“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临淄海岱之间一都会也。”又据《史记·管晏列传》记载:“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集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山海、膏壤资源是齐国富裕强盛的基础,也是古即墨地区发展商业所独具的资源条件,融入齐国的即墨地区在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经济上也必将与国都临淄实现互融流通,桑麻布帛鱼盐成为贸易往来的主要商品。“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春秋以来商业就非常发达的齐国,趋商逐富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固有的传统与优势加上这种风尚的影响,原为东夷族的即墨人尚商。因此,即墨成为商品集散地和齐国的东方通都大邑,亦是必然。


学宫东门楹柱外侧联

学宫东门楹柱外侧联

富盛|并|临淄,坐贾行商,什物经由|刀币易;

春秋|衍|市集,茶楼酒肆,山风送得|海舟回。

坐贾行商[释义]贾,音gǔ,商人。在古代,“商”就是流动着贩卖商品的人,“贾”就是开一个店铺有固定地址卖东西的人,这叫做“行商坐贾”。现泛指经商的买卖人。

什物[释义]什,音shí。各种物品器具,多指日常生活用品。

易[释义]此处作“换,交换”解。

酒肆[释义]肆,音sì。此处作“店铺”解。酒肆,指酒馆。


学宫东门楹柱内侧联

学宫东门楹柱内侧联

墨邑|记|繁华,曾经|连袂成帷、嘘云蔽日;

齐疆|夸|富庶,难忘|舶来海国、毂接淄都。

连袂成帷[释义]袂,音mèi。意为“衣袖,袖子”。帷,音wéi,意为“布帐,帐子”。连袂成帷,指众人把衣袖连起来像帐幕。

舶[释义]舶,音bó。原意为“船,大船”。

毂[释义]毂,音gǔ。本义为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借指车轮或车。


【学宫东门双联赏析·上】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始终坚持实行从齐桓公、管仲时期就开始推行的五都制度。即墨为四大“陪都”之一,逐步发展繁荣起来,成为齐国国内与首都临淄相提并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

当时即墨经济的繁荣程度仅次于临淄,史书有:“齐有即墨之饶,与临淄并夸殷盛”的记载,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繁华程度,在史籍中难以找到详细的记载。今天,或许从史籍中有关对临淄兴盛繁华的描述,我们可以推测想象到即墨的富庶。

《史记·苏秦列传》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上面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在临淄的大街上,各种店铺鳞次栉比,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常常是车轮轴碰车轮轴;来往行人熙熙攘攘肩碰肩;人们把衣襟拉开连起来可以合成帷帐;举起袖子可以连成幕;大家汗水一挥,就好像下雨一般。百姓们因为“家殷人足”,所以“志高气扬”,生活优闲,通过“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来娱乐怡情。

战国时期齐国疆域图(东部),注:红体为古时即墨,黑体为现状即墨(标注版)

本文的关键字标签: 即墨古城   黄小明   新东阳木雕   
  • 返回
相关文章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黄小明木雕
联系电话

0579-86766666

0579-86126666

  • 新东阳木雕微信公众号

    新东阳木雕

  • 新东阳木雕微信公众号

    黄小明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