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木雕:以木为纸,以刀为笔,灵动天下
Dongyang Wood Carvings: Vivid Pictures on the Wood
撰文/刘乾坤 摄影/袁蓉荪 等
2013年9月28日,来自世界各地的7位国际评审专家,经过2天的评议,认定浙江省东阳市为;世界木雕之都。以地名命名的东阳木雕,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作为中国四大木雕之首、浙江三雕之魁的东阳木雕,自古就是国人喜爱的装饰与艺术品。今天除了东阳市,在中国大多数城市也能见到东阳木雕的身影,甚至遍及世界。代代相传的东阳艺人,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木雕艺术的传奇。
东阳木雕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装饰性雕刻派别,精致的浮雕工艺是东阳木雕的重要特质。浮雕工艺以平面浮雕为主,兼有浅浮雕、深浮雕、高浮雕、多层叠雕、圆木浮雕等多种技艺,雕刻的层次丰富,且不施深色漆,保留原木天然纹理和色泽,也被称为白木雕。古人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东阳木雕的刻刀多达上百种,每种刀法还有具体的细分,图中是较为主要的几种雕刻刀具 。
2013 年 9 月 28 日,来自世界各地的 7 位国际评审专家,经过 2 天的评议,认定浙江省东阳市为世界木雕之都。以地名命名的东阳木雕,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作为中国四大木雕之首、浙江三雕之魁的东阳木雕,自古就是国人喜爱的装饰与艺术品 。今天除了东阳市,在中国大多数城市也能见到东阳木雕的身影,甚至遍及世界 。代代相传的东阳艺人,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木雕艺术的传奇 。
卢宅辉耀十甲子,开阖起伏傲华夏。
始建于明朝景泰丙子年(1456 年)的东阳卢宅是东阳工艺的民间精品 。肃雍堂大厅为卢宅的代表院落,建筑高大宽敞,是家族聚会的重要场所 。大厅前有院落和院门,大厅里的木结构、花板和顶棚等建筑结构大量采用了木雕工艺,雕工精细,题材众多,因此北有故宫,南有卢宅的美名 。摄影/宋海风
2013年的国庆节,北京故 国征集木雕大师 。为了复制这件宫又一次迎来了巨大的客流,单日游客量达到了17.5 万人,创历史新 高 。在故宫的皇极殿里,一件木雕 的乾隆宝座复制品最为引人注目。 200 多年前,国内众多的木雕艺人 应诏至北京,历时 3 年为乾隆皇帝 雕制了一把龙椅 。整件作品精美绝 伦,单是浮雕的龙就达 900 多条 。 这件宝物的原件曾一直在北京故 宫展览,上世纪 60 年代被送到沈 阳故宫后,就再也没有回到北京 。 2002 年,北 京故 宫迎 来了历 史上最大规模的修缮,再度在全阳的木雕大师黄小明担 此 重任 。 他带着技术工人先后 3 次到沈阳 故宫测量、绘图 。2007 年 6 月,原 样 复 制 的 亁 隆 宝 座 终 于 雕 刻 完 成,运至北京故宫 。这成为当年国 内一个重要的新闻事件,也是东阳 木雕界为之兴奋的大事 。在 中 国 木 雕 的 历史 长 河 中, 东阳木雕的工艺一直走在时代的 最前沿 。处于中国木雕领军地位 的东阳木雕到底有何特别之处 ? 2011 年春节,在浙江专辑的采访中我无意中看到了一些东阳木雕的精彩作品,那时起便有了探寻东阳木 雕 历史的 想法 。2013 年 2月,北京还下着雪,我们第三次前 往东阳市采访 。
走进东阳木雕的历史长河
中国是一个崇尚雕刻而且擅长雕刻的国家,木雕历史悠久,最早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 。1973年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 中出土的木雕鱼,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中国的木雕开始兴盛,这与金属工具的大量
江南乡野藏珠玑,史家花厅展风流
地处东阳市巍山镇东方红村的史家花厅,位置相对偏远,静静地藏在杂乱的民居中 。宅院里布满雕花的古建筑构件,精美绝伦,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牛腿与雀替 。牛腿(承重柱上向外伸出的构件,是柱子延伸的承重构件,学名撑拱)支撑着更上 一层的雀替(置于建筑称托木)构件。我们在东阳见到的古建筑中,几乎所有的古建筑都精细地雕刻了这两个建筑构件,它们既能分散重力,又具审美功能,成为这些古建筑中珍贵的艺术品 。(右上、右 摄影/刘乾坤)。
出现有着密切的关系 。秦汉时期,厚葬之风盛行,随葬木俑开始不断出现,也推动了木雕的发展 。南北朝时,佛教造像兴起,石雕与木雕佛像蔚然成风,梁武帝在江南兴建寺院,促 进了建筑 雕 刻艺术飞速发展,也使雕刻工艺更加精细 。进入盛唐期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四方来朝,文化交流频繁,各种艺术都蓬勃发展,东阳木雕便是在这时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据东阳《康熙新志 》记载,唐太和年间,出生于东阳的冯宿官至剑南节度使,其弟冯定为工部尚书,两兄弟衣锦还乡时,大兴土木,其宅院高楼画栏耀人目,其下步廊几半里。可见那时东阳木雕已发展到一定程度 。在唐朝的 200 多年间,东阳木雕迎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光东阳境内就兴建了 100 多座寺院 。在那个以木建筑结构与装饰为主的时期,寺院的修建也带动了东阳木雕行业的发展 。清代时,为了修缮故宫,乾隆皇帝征集全国木雕巧匠汇聚北京,其中不乏东阳木雕艺人 。据东阳地方史书记载。
1736 —1795 年间,先后有 400 多名东阳木雕艺人应诏至北京,为皇宫雕制龙椅、宫灯和装饰摆件等 。这是东阳木雕工艺最为繁复的时期,无论是建筑还是家具,对于木雕的运用可谓到了极致,很多作品雕得密不透风,用工之巨,雕工之细堪称旷古绝今。到了清末至民国时期,国内战乱频繁,各种手工艺都日渐式微,盛极一时的东阳木雕行业也日薄西山,很多工匠被迫改行,或流落他乡。由于木质材料不易长时间保存,目前 我们能见 到的最早的东阳木雕作品是两尊北宋时期的佛像:善财 童子与观音菩 萨 像 。这两尊雕像 距今已有 1000 多年了,虽然年代 久远,但仍能看出早期东阳木雕的风格:善财童子像雕刻在枫木之上,运用了镂空雕、圆雕、浮雕等多种手法;观音菩萨像下部的莲台保存完好,已有了东阳木 雕的特 色刀法细 腻 流畅,繁简相宜,构思精巧,雕饰精美 。这些特点有别于以块面、立体为特色的黄杨木雕,也有别于粗犷简约、以透雕为主的潮州金漆木雕 。除了佛像,东阳木雕作为重要的传统建筑装饰,更多的存在于老宅院的房檐、栋梁、门窗处 。在东阳采访时,我们遇到了当地有名的木雕艺人金天洪 。在他的引领下,我们走进了一个个明清院落 。明清老院落:感受东阳木雕艺 术的精彩金天洪推荐我们先去看看卢宅,那是一处保存比较完整的明清住宅建筑群 。他自豪地说北有故宫,南有卢宅 。抵达卢宅时,天空下起了小雨,进入宅院的石径在雨水的浸润下泛着晶亮的光,透出幽远的古意 。
鼎丰堂上瞻华彩,写就东阳第一宅,鼎丰堂位于东阳市一处偏远的乡村中,是东阳木雕史上有木雕皇帝美誉的杜云松大师的经典遗作 。杜先生历时十年主持修建鼎丰堂,他将传统的木雕技法与中国绘画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雕刻的题材和工艺的运用堪称极致 。鼎丰堂是东阳木雕艺术的代表作,虽然外界鲜为人知,但很多行业内的木雕艺人会经常来此观摩学习传统木雕技艺 。摄影/刘乾坤
卢宅位于东阳市东郊卢宅社区,建于明景泰丙子年(1456 年),历时 6 年完 工 。九 进院 落呈 工字形布局,大小房舍 150 余间 。肃雍堂是卢宅的主厅,里面无论是斗、梁、枋、拱等建筑构件,还是室内雕、浅浮雕、镂空雕、圆雕等,刀功娴熟灵动,画面生动逼真,彰显了非同一般的木雕技艺 。与卢宅齐名的还有史家庄花厅,它被誉为江南第一花厅 ,地坊都在雕刻与传统文化处东阳市巍山镇东方红村,位 置家具,都体现了东阳木雕的最高水准 。琴 枋上刻 有历史故事《渭水河 》,画面的雕刻技法动用了深浮相对偏远,我们费了不少周折才找 到 。史家庄花厅静静地藏在杂乱的民居中,犹如落于砾石丛中的宝石,静待观赏和发现 。花厅为砖木结构,面积不大,粉墙飞檐近似徽派建筑,门窗与牛腿(建筑学上称为撑拱,有南牛腿北马腿的俗称)采用了透雕、深浮雕等技法,生动呈现了传统戏曲故事 。在正堂两边侧门的门楣上,书写着种德锄经四个大字,极富江南耕读文化意蕴 。这座宅院为东阳木雕名家卢连水所作,堪称民国时期东阳木雕与建筑结合的代表 。相对于史家花厅的静寂与完好,鼎丰堂则相对零乱,这座院落建成于民国年间,主持 修建与雕刻的是有木雕皇帝美誉的杜云有关的作品,如仙女、清明上河图、三英战吕布等,图中的大型木雕长 8米,是专门为人民大会堂雕刻的木雕作品百年筑城,繁华漕运,整件作品花费四千多个工时 。左上:东阳是中国红木市场最大的集散地,小小的东阳市就有好几处木材市场 。许多工坊都注重原材料的采集,由于木材需要烘干、定型,一般的作坊没有这类加工工具,只好采用自然阴干的办法,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通常会采集一批木材堆在工坊里,根据不同的长短大小来慢慢设计作品 。摄影/宋海风
叠雕是东阳木雕为木雕艺术奉献的一门奇特工艺,有的是 2 层,有的是3 层或 4 层,形成层层叠叠的透雕效果 。由于叠雕是分层雕刻再安装,每层的画面内容都很丰富,而且层次感强,其视觉效果不同于西洋木雕近实远虚的方式,极具中国画的神韵 。右图是金天洪创作的《香山九老》的局部图,整幅作 品 长 2.8 米,人 物 生动,衣纹飘逸 。拍摄这张图片时作品尚未完工,人物还未开眼 。上图中几位女雕刻师正在大红酸枝上雕刻以龙为题材的屏风 。摄影/宋海风
松 。他将传统的木雕技法与中国绘画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原有雕花体的基础上创造了画工体,被同行称为东阳木雕革新派的开山祖 。我们到达时,一位妇女正在院子里择菜,旁边的大爷在水龙头下清洗,原本种植名贵花木的天井,如今成了小菜园 。对于我们的到来,他们并不诧异,虽然外界对这座建筑并不了解,但在东阳木雕行业内却是无人不知,很多木雕艺人会经常来此观摩学习 传统木雕技艺。这几处院落的木雕装饰称得上是东阳木雕的精品 。东阳木雕之所以被认定为中国木雕之首,在于其布局精巧,明代时就在建筑设计与雕刻工艺上,形成了不同的装饰技艺,适用于宅、祠、堂、厅、寺、庙、坊等不同功能的建筑形制上 。以传统为基础创新求变东阳素有百工之乡的美誉,历史 上产生 过很多种工匠,以匠为名的有木匠、泥水匠、石匠等 25种,以工为名的有染工、漆工、雕刻工等 46 种 。东阳如此盛产工匠是因为这里地处浙闽通道,交 通发达,利 于 外出务工 挣 钱 养家 。另外,这里人多地少,加之旱涝严重,种地为生 艰 难,人们纷纷 选择学习一门技艺求得生存 。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代代相传的工匠文化,也就催生了不同的产业,其中以木雕产业最为兴盛 。
纵观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木雕作品,东阳木雕一直在艺术构思上 寻求变化 。从传统的图案到当代 的都市题材,题材和形式都发生了 很大的改变 。在东阳,金天洪为我们引见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小明,故宫的乾隆宝座就是他克隆的 。黄小明 16 岁开始学习木雕,后又考进了浙江美术学校学习绘画 。三年的专业学习除了带给他一些理论知识之外,还让黄小明理解了艺术的真谛在于不断创新,这也成了他的创作思想和经营理念 。黄小明说东阳木雕作品的特点是无 所不雕,从传统的戏曲故事,到当代的都市题材;从鸟兽鱼虫,到民族人物,都能栩栩如生地浮现在木材之上 。在他的工作室里,有速写风格的木雕,也有藏族姑娘题材的木雕,很多作品都有一种跨界的混搭范儿,新 近创作的宝月金荷木雕迥异于以往的木雕作品缸体如同实物是立体的,荷花与荷叶完全运用雕塑语言,并且用金箔镶贴,工艺除了采用了传统的浮雕、深雕和圆雕,还运用了竹丝镶嵌等多种手法 。这件作品无论在形式还是创意上,都有很大的突破 。我们惊讶于这些作品的风格变化如此之大,但黄小明说继承传统是往后靠,这是根,关注现实是往前走。任何艺术都需要创新,将传统工艺与新的思想和审美结合,创造与时代同行的木雕风格,我希望这是东阳木雕未来的发展趋势 。
万千龙鳞腾祥云凝就清廷旧光阴
在国家博物馆里馆藏的木雕作品中,有很多是出自东阳工匠之手,有古代的家具也有当代的工艺美术作品 。左图为雕制于清代的龙椅 。摄影/宋文右页图为东阳木雕大师黄小明主持复制的乾隆宝座 。如同临摹绘画一样,仿照原作雕刻的木雕作品难度很高,这涉及到比例、材质、当时的工艺等细节问题 。这件仿制沈阳故宫的乾隆宝座历时三年完成,采用上等的红木,依古法雕制上漆,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供游人参观 。摄影/黄小明
在黄小明的帮助下,我们又见到了中国木雕界的泰斗级人物冯文土先生 。他是黄小明的师傅,开创了以木雕刻古画的先河,其中木雕版的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是他的代表作 。吴道子是唐代画家,以擅画人物、衣纹著称,用木雕来再现原作的神韵,难度极大 。当时故宫博物院为他提供了数百件古画画稿,冯文 土也是 抱着 试一试的心态开始研习古画 。对于以刀为笔的木雕艺人 来说,线条勾勒和雕 刻技法已不是 难事,构思画稿才是东阳木雕艺术的核心 。经过不断揣摩,冯文士以木为纸,以刀为笔,最 终雕 刻完 成了这件 作品虽然承载的介质发生了变化,但仍然形神皆备,令人叹服 。冯文土还带我们参观了他的树皮雕作品,这些雕刻作品的创意与技法我们都前所未见 。这些作品保留了木材表皮,利用树皮表面的疤瘤及形态,因势造形,以形取意 。除此以外,东阳的木雕艺人们
还创造了火烧板木雕、彩木叠雕和书简式木雕等技法的木雕作品 。从早期的佛像雕刻到后来的建筑构件,再到现在各种题材和风格的作品,这些原创的手工作品,再现的是独特的东方哲学和美学 。东阳木雕正逐渐从工艺美术品的范畴中华丽转身,成为一门新的艺术木雕艺术 。今天这种原创作品,根在中国画的形象思维,思想源自东方的哲学与美学,已然是一种以木质为原材料的雕刻艺术,这与西方在石材上的各种艺术品已没有本质的区别 。在这些一代代薪火相传的东阳木雕大师们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他们对艺术的执 著,以 及敢于 尝试、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 。历史在传承,工艺在创新,东阳木雕已然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发展中一支最为迅猛的生力军 。
东阳木雕的根依然在东阳
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萧条期,改革开放后,东阳木雕市场迎来了它的春天 。在采访中,东阳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秘书长楼秀民先生,为我们介绍东阳木雕的现状时说,东阳木雕至今已有 7 大类,3600 多个品种。东阳专职从事木雕的技术工人有 3 万多人,木雕工作室和作坊有3000 多 家,还 有 1700 多 家 企 业 。2012 年东阳木雕的行业产值超过了100 亿元人民币,如果加上在各地发展的东阳木雕企业与作坊,产值超过 1000 亿元人民币。现在不光在中国,全世界很多国家都能见到东阳木雕的身影 。采访中金天洪提起,现在他的师兄弟已经遍布全国,其中在成都创业的马锦胜,现在已是四川省工。
风雨千年艺沉浮,瑰丽今朝耀全球
在东阳,自古重视两家联姻,大户人家的嫁妆很丰厚,有十里红妆的风俗 。东阳木雕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萧条期后,迎来了它的春天 。现在普通人家的嫁妆,也多是红木雕的东阳木雕家具 。上:每年春节,散居各地的东阳木雕工匠陆续回乡拜会恩师 。
艺美术大师了。每年春节,散居各地的东阳木雕群体陆续回乡,同门师兄都将相约拜会恩师 。马锦胜回到东阳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他师兄金天洪的管它木雕坊。这几年他和金天洪精心构思了一件木雕作品《老成都 》,将雕刻长达 18 米的老成都画卷,场面宏大,重 现 成都古时的繁 华 。他计 划用三段 上等金丝楠木,大胆采用深浮雕与圆雕技法,届时画面中的人物将呈现出立体的雕塑效果 。金天洪正在雕制第一段,当问及为何不在成都制作,而回到东阳雕刻时,马锦胜说,真正的木雕大师还是在东阳,成都只能制作一些 中小型的雕件,像这种耗时耗力的 精品,必须回东阳来雕 。东阳这片有着深厚木雕艺术 底蕴的土地,孕育了一代代像金天 洪这样醉心于雕刻艺术与创作的 艺人,也产生了像马锦胜这样远走 他乡开拓市场的实业家 。正是这些艺人对木雕艺术的潜心追求,成就了东阳木雕这个辉煌的传统产业,也使东阳木雕作品行销世界各个角落 。而这个产业无论花开何处,根依然在东阳 。
原文网址:http://cng.dili360.com/cng/ml/2013/121646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