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即墨之为城,上古之邦,圣贤之乡,自古荣耀一方。战国时期,即墨城已巍然屹立在齐国东方,与西面的国都临淄遥相对峙,“并夸殷盛”。而今适逢盛世,“疏老城兮起古城,溯原图兮绘宏图。凤凰涅槃,再现重生之惊殊。”于时代高地,还原即墨古城的历史荣光,续写下一个千年辉煌。
即墨古城学宫实景图
学宫展厅内南侧立柱长联
学宫展厅内南侧立柱长联
大邑通都|享|殷盛名,雄才高义|享|圣贤誉,数千年|史迹如烟,新城|崛起时,更|遥瞻|鹤山紫气、鳌山剑气; (西侧)
东临沧海|得|鱼盐利,西眺良畴|得|菽麦丰,几百里|川原似画,清景|绝佳处,宜|共赏|墨水澄波、沽水银波。 (东侧)
大邑通都[释义]指四通八达的大都邑、大城市。
鱼盐[释义]此处指鱼和盐,都是滨海的出产。
良畴[释义]畴,音chóu,意为已耕作的田地、田亩。良畴,指良田。
菽麦[释义]菽,音shū,意为豆、豆类。菽麦,指豆与麦。
【楹联赏析】
上联赏析:即墨之为城,上古之邦,圣贤之乡,自古荣耀一方。战国时期,即墨城已巍然屹立在齐国东方,与西面的国都临淄遥相对峙,“并夸殷盛”。而今适逢盛世,“疏老城兮起古城,溯原图兮绘宏图。凤凰涅槃,再现重生之惊殊。”于时代高地,还原即墨古城的历史荣光,续写下一个千年辉煌。
即墨可谓是“海疆牗户”,距即墨城区东20千米的鳌山卫古城,为明代海防要冲。鳌山,因地形而得名。鳌山卫镇在元代以前是一个依山傍海的村落,因村内有一小山,形似一只头朝西、尾向东的“鳌”而称“鳌山”。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魏国公徐辉祖派指挥佥事廉高在鳌山筑城设防,置鳌山卫,辖雄崖守御千户所和浮山守御千户所。鳌山卫历来被视为风水宝地:东南濒临大海,海阔水深,当年护城河与海相连,战船可破浪直驶;西南环依群山,幽谷深涧,形成道口,鹤山势若盘龙,天柱山高插云天,形成天然屏障;北部连接群岭,逶迤起伏,不远处便是避暑胜地温泉。
鹤山,崂山余脉,位于鳌山卫镇境内,因山顶有巨石形似仙鹤而得名。鹤山与崂山脉相承、韵相似,“山不高而峥嵘清秀,涧不阔而嵯峨幽深。”明代国子监祭酒、即墨人周如砥在《鹤山正殿碑记》中称赞道:“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崂山最秀者,首推鹤山焉。”“山因诗名传,道依山显灵。”这里首先是道教圣地,宋嘉定元年,亦金泰和八年(1208年),道教大师李灵仙在这群山众壑,溪流飞瀑的神仙之府创建了“遇真庵”。尔后徐复阳来这里拜李灵仙为师修道,终成正果,创立了全真教“鹤山派”。元代全真教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先后三次来鹤山讲道传玄。他多次登临鹤山,留有“沧海古今吞日月,碧山朝夕起云烟”等诸多佳句。而鹤山东侧摩崖上横镌的“鹤山遇真庵”五个大字,也是邱处机亲书,虽经风雨剥蚀,至今仍清晰如初,不减风姿。
下联赏析:即墨东临翠山碧海,西拥千顷良田。游走东部,海山之畔,云天之滨,183公里海岸线,2517平方公里海域,7处海湾,15处渔港码头,可航泊,可捕捞,可养殖,尽享“渔盐之利”。放眼西部,以沽河流域为依托的广袤平原,沃野平展,五谷丰饶,果蔬繁多,是全国粮油生产基地。
美丽富饶的即墨,穹苍之下不仅有蓝色的大海、绿色的山陵和土地,还有蜿蜒纵横的河流。墨水河,是即墨的象征,她记载着即墨古城千百年的历史足音,同时荷载着绚丽多彩的文化生活。历史上的墨水河,经年流水不断,时而激涌,时而舒缓,流经之处点染出无限风光,仅城厢一带就有8处景点,被人们誉为“淮涉八景”。如今,墨水河改造工程正在与即墨古城项目同时进行,传统回归,现代演绎,重现“淮涉古八景”、新增“墨河新八景”,改造后的即墨将在历史的传承和现代理念的交融中再现“千年古城”的美景。
大沽河,历史悠久,古称为“姑水”。明·万历版《即墨县志》载:“大沽河在县西北七十里,发源黄县蹲犬山,南流入平度州,合小沽河,经州入海。《左传》云:沽尤以西。沽即大沽,尤即小沽也。”全长36.9公里的大沽河即墨段,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了最美的河道景致。行走沽河坝上,极目远眺,大沽河浩荡的长波、广阔的河床、茂密的树林,都使人顿感天地阔大、风景秀丽。
清·同治版《即墨县志》姑河图